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8日电 (记者 许婧)“浩航之魅——纪念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建馆15周年活动”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浩航之魅”纪念特展同日开幕,董浩云次子、上海交大校董、董氏慈善基金会负责人董建成受聘为国内高校最早的航运类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名誉馆长。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表示,上海交大正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希望坐落在交通大学创建之地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能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地理位置优势,海纳百川、拓展视野,发挥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文化新地标的积极作用,致力于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一流水准的历史、艺术、文化、科技展览展示与育人空间,助力学校全面推动文化育人和文化引领战略。
在上海出生的董浩云,原籍浙江定海,“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云长女金董建平一次在整理父亲日记时,发现他生前有兴办一个航运博物馆的计划。她还从日记中找到父亲结交的30多位交大人的名字,如顾毓琇、王安、赵锡成、卢燕等,一生爱船的父亲与交大又如此有缘,于是便有了在交大建航运博物馆,圆父亲心愿的设想。
与此同时,上海交大早年便有意建立一个船舶楼展室,建立航运专业博物馆也正符合交大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长远规划。当董浩云子女向上海交大提出建设一个航运陈列室时,立刻得到高度赞同和大力支持。2002年,上海交大和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共同出资,国内高校最早的航运类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正式开工。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展厅面积600平方米,藏品1100余件。这里有中国古代原始渡水工具——台湾竹筏,同时陈列着创造了中国千古史诗绝唱的“郑和宝船”,而清代的五桅沙船再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昔日的繁盛。二楼展厅,一张张泛黄、饱含历史记忆的图文资料等,向来访者讲述了董浩云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成就,弘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航运文化,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巨轮’在国际化的海域中破浪前行。
校方介绍说,开馆以来,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办馆理念,举办了许多跨界别、有影响的展览教育活动,涵盖了航运、校史、科技、书画、传统文化、西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手札等不同领域,参观人数逐年增加,并当选为中国博物馆协会专业博物馆委员会常委单位、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发挥着传承历史经典、教化育人的积极功能,成为大众获取丰厚滋养的生动课堂。
据悉,未来董浩云博物馆将进一步发挥的文化育人特点,为新时代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工作和全社会的科学素质教育和爱国奉献精神弘扬作出独特贡献;并将发挥好上海交大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和学校的综合优势,推进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在展览空间改造提升、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浩航之魅”纪念展览揭幕仪式后,由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董浩云航运与物流研究院和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航运与物流论坛”开幕。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原副局长、巡视员王明志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航运的历史贡献和未来责任》的演讲,清晰明了地描绘了中国航运业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中国航运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罗萍研究员则回顾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港口发展的经验,对港口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上海交大董浩云航运与物流研究院院长江志斌教授根据自己的学术理解和对全球物流业的认知,展望了物流业未来发展的若干方向,包括助力制造业服务化、助力中国智造2025和工业4.0以及物流大数据和智慧物流等。
演讲后,三位演讲嘉宾与董建成、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张东苏、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张林一起,同与会者开展互动交流,就航运与物流业的发展,航运与物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中国高等院校中开展有关航运与物流的研究等话题展开交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