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地方,有各种被称为“铺”的地方,比如新铺,安铺,火铺等,在陕西汉中,也有一个称为“铺的”,但前面不加任何修饰语,这就是铺镇。
铺镇是汉中市汉台区的下辖镇,位于汉台区东南端,距离汉中市区九公里,铺镇驻守着汉台东大门,在汉中、南郑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铺镇曾是南郑县政府所在地,旧称十八里铺,是汉中第一大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 年)。
在明代之前,铺镇还没有官名,只是一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由于村子西边有一个叫做“白鹤寺”的寺庙,这个地方就叫白鹤寺。有白鹤寺的这个小村子西接当时的南郑府(现汉中市城区)只有十几里路,向东是城固、洋县,南临汉水之滨。这里粮米富足,水陆交通便利,人们生存条件得天独厚。
至于铺镇何时有名,已无史料可查,但有两种说法可信。一种说法是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元明之间战事频繁。一天,一位名叫兀良赛的元朝将领百户总兵因军务策马扬鞭在通往南郑府的官道上疾驰,当驰至南郑府不远的地方下起了小雨,人困马乏,就下马缓行。他看见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便停留下来,指使一个农夫给他准备吃食,这位农夫告诉他这儿叫做白鹤寺,离南郑府只有十八里路。元将军爷发现这个村子不大,只有东西走向一条街道,村民大多是本地人,也有四川、湖北来的移民,他们开荒种地,以小麦、油菜、水稻为主,收成还不错。还有几户做点小生意,买些针头线脑、小吃杂货之类,倒也人气旺盛。他又在村西找到白鹤寺,发现该寺三进院落,香火颇旺。军爷吃完农户给他做的面皮子,喝完菜豆腐,感到十分满意,回到南郑府就向他的上级提领大人报告,说南郑府向东十八里有一村庄,粮米富足,交通便利,民多服顺,应该设个驿站。后来究竟他的上级提领大人有无批复,传说中没有了下文,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建立初期,朝廷便在有白鹤寺的这个村子设置了驿站,当时驿站也叫舖递,故名“白鹤铺。”
汉中旧地命名,大多都是以这个地方到城镇的距离再搭上其他地方特征,如三里村、七里店、二里坝、五里坡、七里梁、八里桥、十里沟等等。由于白鹤舖离当时的南郑府刚好十八里路,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叫做十八里舖。而白鹤铺这个官名,倒先是在人们口头上,后来最终在官文中也逐渐消失了。至于后来又改称铺镇,可能由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热闹繁荣的集镇的缘故吧。据说铺镇因商铺林立而得名,又因距离汉中城十八里,故称十八里铺或八里铺。自古以来便是陕南贸易集散地,清末、民国时期是仅次于汉中城区的物资 集散地,其商业物资的中转流通,批发商、商行、货栈的兴旺,为汉中其他集镇所不及,“ 他市不过贸易小地”。1921年(民国十年)出版的《续修南郑县志》中载:“东路十八里,市当街衢,商贾云集,每日赴市者,户摩毂击。”十八里铺成为南郑城东的第一个码头,担负着上下行货物的装卸、京都与陇东、川北地区来往货物的中转以及旅客的上下船,运输任务十分繁忙。上运至此的砂糖、茶叶,下行的棉花,每年各约10万斤,皆卸货于此。兴安、紫阳茶叶运至此处,通常需月余时间,因沿途滩多,尤其黄金峡一带水流急湍,过峡时常须卸包减载,人工运出峡口装船。航行至十八里铺后,再分销关中和甘青两省。码头的辉煌也推动了十八里铺经济的繁荣,使其成为陕南重镇。
民国25年(1936年)陇海铁路通到宝鸡,汉白、汉宁、汉宝各公路也先后通车,原来由汉中吞、吐的货几乎都改陆运,陇东、徽、成、康各县原由汉江运出的土特产品,也取道陆路,汉江航运一落千丈。汉中、城固、洋县及其下游船只往来,好似凤毛麟角,汉江仅能适应地段性短途运输。50年代的航运,客运每日约5000年,汉中有船45只,长途19只,短途26只。60年代初期,年客运约3000人次上下,从汉中到安康、湖北、老河口,每年航运日杂货约15吨左右,长途货运船共7艘。随着陆运的突飞猛进,汉江航运江河日下,终于停顿了。1974年石泉水库建成,汉江河被拦腰截断,兴盛了300多年的汉江航运汉中段水运事业彻底宣告终结。从此铺镇人再也没有看到过江上的航船和码头的热闹景象了。
民国时代,铺镇的老字号众多,尤其以蔗糖业远近驰名,由于汉江两岸沙土地适宜甘蔗种植,沿江一带糖坊达到十余家,所产红砂糖、做元宵馅用的“漏汁糖”远销甘肃、青海。其时酿酒业也颇负盛名,小曲作坊、黄酒房共有二十余户,占当时旧南郑县酒坊一半以上。邑人蔡洁丞在民国37年(1948年)所编《南郑重修县志材料集·工业志》写十八里铺商业:“铺镇在邑东十八里,商业范围,次于县城,为川甘两省客商聚集交易之地。食盐、棉、茶叶、纸表,实为大宗。人烟稠密,交易繁盛,已有数十年之历史。”并做统计:民国36年(1947年)厂店351家,员工1564人,共38业。民国38年(1949年)有20个同业公会:“为盐、茶、布、酒、行栈、杂货、丝绸、绒呢、国药、旅馆、五金、棉花、粮食、纸烟、屠宰、餐馆、鞋、西药、竹器、缝纫、理发等”,其同业公会之多,占当时汉中之半数。十八里铺自民国初年即组建了商会、议定商规、维持商务、协助官府征收税款,历时30余年,为汉中所独设。
1949年12月6日,南郑解放,南郑被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政府迁址于十八里铺,1958年,南郑县被废除,全部并入汉中市,从此,十八里铺归于汉中市,1961年8月底,复设南郑县,县政府迁址于周家坪,十八里铺与南郑的渊源便是如此,1992年,铺镇设建制为镇,今为汉台区铺镇政府所在地。
如今的铺镇虽然没有了曾经的水运盛况,但仍是汉中的重要集镇,但就人口而言,铺镇与新集镇相当,均为5.2万,由于铺镇靠近汉中市区,所以交通极为方便,108与316国道在此汇合,阳安铁路以及今后的西成高铁横穿全镇,西汉、十天、宝巴三条高速所设“汉中东”出入口居于境内。汉中市区内的22路、105路、801路公交车均可从铺镇直达汉中,交通十分便捷。
在汉中的大街小巷,你可以随处见到面皮店,而其中有两个是最常见而且具有地域特色的,那就是“城固热面皮”和“铺镇香辣面皮”,在汉中,新集人把面皮做到了全国,而铺镇,把面皮做出了地域品牌,值得一说的是,汉中的面皮其实是米皮,是用米浆做的,而不是面粉,铺镇香辣面皮可谓一绝。
曾经的铺镇铺镇是一座宁静的小镇,非常适合人居住,西汉高速、石天高速、阳安铁路、108、316国道穿镇而过,距离柳林飞机场只有四公里,除了便捷的交通,还有大片来不及被侵占的农田,青绿的庄稼和小鸟和青蛙的鸣唱将镇子严密地包围起来。时光好像在这里放缓了脚步,镇民的日子过得不慌不忙,悠闲惬意。古朴的老街上有很多茶馆,茶馆中的竹靠椅、木茶几、盖碗茶;还有声情并茂的说书艺人。东街的周家木楼旅社、破柴巷的铁匠铺、榨油坊、破柴巷、米集坝的茶馆, 每每回想起来总能感觉那老景、那老调、像站在那里始终守护着子孙的老外婆一般弥漫着熟悉而包容的气息。
在改革开放以后,铺镇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传统个体工商业不断壮大,私营商户及人数居汉台区各镇之首,其联丰贸易市场日均人流量1.5万人次以上。1989年铺镇获陕西省“文明集贸市场”称号,1995年再获省级“文明集镇”称号。如今的铺镇,老房子越来越少,残留的老街,穿镇而过的小河,古老的石拱桥,弯弯的小河,河岸的垂柳、翠竹早已不见踪影。现在一座汉江大桥横跨两岸,将圣水镇和铺镇紧紧联系在一起。 铺镇工业园区也建在汉江边,彻底改变了这个古老的集镇。
铺镇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汉中粮油作物优质丰产地之一,也是商贸物资重要集散地。从2002年开始,政府又先后投入250余万元打通了主要大街通往镇—区内部的两个十字交通瓶颈,建起了大型不锈钢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