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人和事,
其实都是有着某种关联的,
比如一个英国的船长和重庆的城门。
他叫蒲兰田,
从小痴迷于现代航运,
14岁就到伊朗的内河航行。
1900年,他将第一艘能够载运货物的轮船开到重庆。
从此,他在峡江住了下来,
和当地的船工一起生活、航行,
研究三峡航道的规律。
长江上游第一艘蒸汽客轮“蜀通号”
由中国人自己运营,
蒲兰田是第一任船长。
他后来又担任了长江上游首任寻江工司,
做了这样一些事情:
培训现代的水手和船长;
制定航行规则;
在川江上首次设置航标设施。
一句话,蒲兰田是川江航运近现代化开拓者。
(蒲兰田编著的川江航运《航行手册》)
川江航运近现代化的一个直接受益者,
当然是两江交汇处的重庆。
贸易繁荣,人口剧增。
原来17个城门合围起来的2.35平方公里的城池,
早就水泄不通。
按照重庆人的说法,
要“pu”(溢)出来了。
怎么办?
只有拆城门、城墙,建成临江的码头。
陆地上则打开通远门,向西扩展。
渝中母城渐渐变成今天的样子。
城门被拆掉了,
可是那些城门的名字还在,
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
存在于重庆这座城市。
除了留下的一座公馆,
再难找到蒲兰田船长在这座城市的踪迹,
但是他和重庆城门之间的故事,
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今晚20:30
五集历史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第二集《城门开》